依靠成熟的开发生产技术以及完善的管网设施,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页岩气大规模商业性开采的国家。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已超过了1000亿立方米,且从2006年至2010年的5年时间内,页岩气产量增长超过20倍。而据国土资源部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页岩气产量才能达到1000亿立方米。显然,在页岩气的开发利用上,中国要实现“美国奇迹”依然遥远。 页岩气开发是中国“十二五”能源规划的重点之一,也是未来能源自给的重要环节。加快发展页岩气,可以增加天然气有效供给、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也可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具备战略意义。 近日,有媒体报道,近期国家能源局正在就页岩气行业发展组织一系列研讨会和实地调研,或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以加快页岩气产业化。分析认为,页岩气“十二五”规划出台一年多以来,国内页岩气有望迎来实质性政策扶持。 据EIA预测,中国页岩气储量约占全球20%,高达36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国页岩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鄂尔多斯盆地、西北地区主要盆地。据国土资源部预测,到2020年页岩气探明可采储量约20000亿立方米,产量1000亿立方米。 短期内规模化生产难度大 为了加快页岩气的开发利用,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鼓励页岩气勘探与开发利用的政策。2011年,国家能源局设立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加大科技攻关力度。2012年11月,国家发布了支持页岩气开发利用的补贴政策,规定今后三年中央财政对页岩气开采企业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为0.4元/立方米。 2012年,国家能源局制定的《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提出,到2015年,基本完成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掌握页岩气资源潜力与分布,初步实现规模化生产,页岩气产量达到65亿立方米/年。 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非常规能源,页岩气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技术、资金和人员投入。而我国页岩气资源的开发刚刚起步,经验匮乏,技术不成熟,这些因素制约着我国页岩气的发展。 高华证券认为,中国的页岩气开发面临地质条件、基础设施、技术和定价等方面的限制和问题,2015年末实现产量达到65亿方目标具有挑战性。报告分析,预计到2017年才会加速增长。 而此前两轮页岩气勘探权招标发展现状来看,短期内,国内页岩气要实现大规模产业化难度不小。为推动页岩气产业化发展,2011年和2012年,国土资源部先后启动了两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其中,第二轮19个区块招标最终中标企业包括6家央企、8家地方企业和两家民企。 然而,不到半年时间,由于开采难度大、开发战线长、先进技术欠缺和市场体系不完善等制约因素,在前期勘探考察阶段,便已有部分第二轮中标企业萌生退意。 业内人士表示,从《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来看,未来三年我国页岩气的发展任务还是以夯实产业基础为主。因为页岩气大规模产业化的实际阻力很大,这里面有技术和实际操作上的难题,也存在实际经济效益的问题。 “在页岩气大规模产业化难以短期实现的情况下,企业仅靠中央财政0.4元/立方米的补贴远远无法在近期对冲高额的勘探建设成本,对企业进入形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中投顾问报告称。 核心技术关待攻克 虽然我国已经初步掌握页岩气直井压裂技术,但与美国相比,中国在资源评价和水平井、压裂增产开发技术等方面,尚未形成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核心技术体系。 有关专家表示,当前,中国的技术水平尚不能完全满足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要求,加快进行技术攻关是关键。企业应当通过加大科技攻关和对外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掌握适应我国资源状况的勘探开发生产和管理技术。 由于中国页岩气的地质条件更为复杂,页岩层系时代老、热演化程度高,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埋藏深、保存条件不够理想,开发技术要求更高。《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提出,到2015年,突破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主要装备实现自主化生产。 近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经济中心副主任姜鑫民在第五届中国非常规油气大会上表示,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向海外同行取经,引进高新技术开发页岩气。 机构莫尼塔报告称,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内在勘探开发领域的技术储备明显不足,采取对外合作的模式成为必然。 事实上,中国油气巨头已经开始有所行动。作为国内第一大资源巨头,中石油已经先后与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国际石油巨头合作,开展联合研究并建立页岩气开发先导实验区。今年2月份,中石油又宣布与康菲石油进行合作,共同开发四川地区的页岩气。而中石化与雪佛龙、英国石油公司BP在贵州凯里共同开采页岩气,与埃克森美孚在川西南的五指山区块开始联合地质研究。 |
煤炭人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人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煤炭人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煤炭人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煤炭人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上一篇:“轰轰烈烈”的页岩气革命便宜了.. | 下一篇:页岩气开发是中英两国共同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