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导致大面积土地损坏,目前我国土地复垦面临的形势可以说‘旧账未还、新账又欠’。”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副司长刘仁芙在10月17日召开的2014北京国际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讨会上说。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0万多座矿山,累计损毁土地386.8万公顷。其中,因采煤损毁土地面积已达133万公顷,并以每年8万公顷的速度增长。 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袁亮在会上表示,东部地区人口密集,潜水位高,矿山开采会形成大面积积水区,人地矛盾将更突出;西部土地以干旱、半干旱为主,采煤会引发地下水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流失,荒漠化程度也会因此加重。 目前,我国矿山塌陷面积累计80万公顷,每年新增约4万公顷,土地复垦率仅为12%。截至2012年,矿井水排放量达68亿吨左右,利用率仅为61%;每年排放煤矸石约3亿吨,矸石堆放量已超过60亿吨。 吸取经验,直面挑战 煤炭开采造成的土地沉陷、耕地损失和环境影响问题是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对的重大挑战。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梁嘉琨介绍,我国早在1989年就颁布实施了《土地复垦规定》,1995年出台了《土地复垦技术标准》,2011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土地复垦条例》,进一步规范了土地复垦的责任和资金来源,并将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纳入采矿许可证制度,矿区土地复垦法律体系逐步健全。 “十一五”期间,我国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129亿元,并带动地方财政、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500亿元。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规划,到2015年,我国矿区恢复率将达到30%,并力争到2020年使大中型矿山建设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据此推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将有约250亿元资金用于矿区生态恢复。 如今,一批煤炭行业土地复垦试点和示范区相继建立,例如安徽两淮、河南平顶山、山东济宁、河北唐山、江苏徐州。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也逐步推广应用,比如煤矸石绿化的生态效应研究,煤矿土地生态环境损害的综合监测与预测技术,高浅水位采煤塌陷动态预复垦技术,以及以神华集团为代表的煤、电、化、陆、港、航一体化发展模式,大同塔山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晋城煤与瓦斯共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等等。 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管理 尽管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但要完全解决好土地塌陷、煤矸石排放、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仍然是一个艰难长期的过程。 “国外土地复垦率一般为70%至80%,而我国的土地复垦率仅为25%。”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总工程师罗明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历史遗留废弃地数量庞大,分布和状况不清,虽然在法律层面上已初步形成基本制度框架,并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但仍存在管理制度上不完善、复垦资金难保障、用途较单一、技术相对粗放等问题。 梁嘉琨建议,一是推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一体化的发展,从煤炭资源开发的源头控制入手,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管理。二是科学制定规划,选择重点矿区开展示范、试点。三是支持企业加强煤炭开采的工程地质等基础理论研究,制定矿区土地复垦的技术标准。四是以洗选加工和转化为重点,以煤基产业链适度延伸为方向,提高 煤炭伴生资源和物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建议,恢复工作不能仅停留在植被修复等生态系统功能上,还要考虑到能为居住地的居民提供什么样的生态服务,如土地复垦模式中的农林牧副渔复垦形式等。 另有专家提出,生态功能修复也要注意区域差别,我国从南到北自然条件差别大,修复目标和方向也应该不同。 |
煤炭人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人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煤炭人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煤炭人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煤炭人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上一篇:煤炭对PM2.5贡献多大 | 下一篇:山东拟两年完成3647万千瓦燃煤机.. |